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德意志之思:一场跨越文化与认知的教育远征

发布时间:2025-11-14    浏览次数:    来源:

当飞机降落在杜塞尔多夫机场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学,而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度探索。作为晋中信息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有幸随校方德国游学团踏上这片以“严谨”著称的土地,与32位学子共同经历了一场从课堂到世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育远征。15天的行程,不仅让我看到了德国的工业脉动与文化肌理,更让我对“商科+完满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了全新的思考与领悟。

6CD52

图一

5925C

图二

一、理论之思:教育哲学的德国注脚

FOM大学为游学团量身打造的系统性学习体验,超越了传统游学的表面化、观光式特点,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的教育目标。其“德国语言与文化”研讨会,不仅教授语言知识,更通过历史、艺术、社会生活等多维度呈现,让师生深入领略德国文化的精髓。在研讨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德语的语法结构,更理解了德语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逻辑。德国人严谨、精确、注重细节的思维特质,与他们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相得益彰,这种文化与语言的深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视角。“德国语言与文化”研讨会如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世界。当教授用德语讲述“文化教育学”的理论时,我恍然明白,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传承。狄尔泰、斯普朗格所倡导的“文化教育学”——强调通过生命体验、理解与陶冶来塑造人格,与我们“商科+完满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德国人将“体验”视为教育的起点,而我们则将其融入了“完满教育”的体系中,让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

“德国和欧盟”研讨会则从历史、语言、产业等多维度呈现了德国与欧盟的关联。我们了解到,德国不仅是欧盟的核心成员国,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历史角度看,德国的统一与欧洲一体化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从产业角度看,德国的制造业优势与欧盟的市场整合形成了良性循环;从文化角度看,德国的文化包容性与欧盟的多元文化理念高度契合。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更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与欧洲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我深刻体会到,德国的崛起不仅源于其工业实力,更源于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参与。当教授展示德国在欧盟框架下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区域合作时,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早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

“自我组织与时间管理”研讨会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德国式的严谨逻辑,将“规划”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在课堂上,我们通过模拟团队任务,体验了德国人如何将时间划分为“紧急”与“重要”的矩阵,如何通过“优先级”来优化资源配置。这让我联想到我校“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的培养理念——通过“自我组织与时间管理”训练,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其成为未来商业社会中的领导者。

“演讲技巧理论”研讨会则颠覆了我对演讲的认知。在德国,演讲不是简单的“说”,而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我们通过互动练习,探讨了软硬技能的本质:硬技能是内容的深度,软技能是表达的温度。当我们在FOM大学的课堂上进行即兴演讲时,我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自信,这正是“商科+完满教育”所追求的理论与烟火悄然和鸣的境界。


67A88

图三

8D5D9

图四

二、实践之悟:从工业遗产到绿色未来

理论的沉淀,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游学团走进Stauder啤酒厂,见证德国传统制造业的工艺传承与现代化转型。站在酿造车间,我看到古老的发酵工艺与现代自动化设备的完美融合。一位德国工程师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们不是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工,而是让机器成为人类专业技能的延伸。”这让我联想到德国“职业化”的教育理念——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工匠,不仅掌握技术,更懂得如何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结合。


789B1

图五

杜伊斯堡港口与景观公园的参观,则让我们直观感受德国在绿色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创新实践。漫步在杜伊斯堡港的“景观公园”,我看到了工业废墟如何转化为城市绿洲的奇迹。曾经的钢铁厂、炼焦厂,如今变成了生态公园,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痕迹,却赋予了其新的生命。这不仅是“绿色循环”的实践,更是“产城融合”的典范。德国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共生。

在克虏伯庄园的漫步中,我看到了德国工业的“家族与国家”的双重脉络。那些古老的建筑、蜿蜒的小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德国工业精神的载体。庄园的每一块砖石都在低语,讲述着“优先级”与“紧急”的辩证关系。这让我思考:在商科教育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让商业决策不仅基于数据,更基于对历史脉络的把握?

三、文化之韵:从艺术圣殿到街头咖啡

文化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体验。在Folkwang Museum(弗柯望博物馆),我与学生们一同驻足于莫奈《睡莲》与梵高《向日葵》前。当同学感慨“颜料堆叠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艺术家与命运的角力”时,我深感认同。艺术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对话。在德国,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圣殿,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科隆一日游则让我们沉浸于德国的人文氛围中。漫步在科隆大教堂前,聆听教堂钟声,感受历史的厚重;坐在街头咖啡馆,看行人匆匆而过,体验德国人“咖啡与思考”的生活哲学。这种“文化沉浸”,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了“文化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亲身走过的路、亲眼见过的景”。

在波恩哈里波区,我看到玻璃幕墙的楼房与巴洛克式建筑比邻而立,咖啡馆的香气与政务大厅的严谨气息交织。这不正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吗?德国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创新;不是对立,而是对话。


44CF2

34A01


四、成长之变: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最令我感动的,是学生们在游学中的成长变化。课堂研讨的深度思考,叠加企业、文化场景的实践验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在Stauder啤酒厂,他们主动提问关于工艺传承的问题;在杜伊斯堡港口,他们与德国工程师讨论绿色发展;在Folkwang Museum,他们用相机记录下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更令我欣慰的是,团队协作在游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自我组织与时间管理”研讨会后,学生们开始运用所学,合理分配任务,高效完成团队作业。在演讲技巧的实践中,他们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的自信,展现了极强的适应力与求知欲。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世界”的成长跨越,正是“商科+完满教育”的生动体现。

五、人文之暖:生日会背后的教育温度

最让我动容的,是FOM大学为我举办的生日会小惊喜。当烛光点亮,当蛋糕被端上桌,当德国师生用中文唱起生日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惊喜,更是教育的温度。在德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FOM大学的这一举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

这让我反思:在“商科+完满教育”的培养模式中,我们是否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德国人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不是附加的,而是教育的核心。


3BDCB



3173E


六、反思与启示:教育的未来之路

15天的游学,让我对“商科+完满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德国的教育理念,强调“体验”、“理解”、“陶冶”,这与我们的“完满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我们不应将教育视为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应视为一种生命体验的塑造。

德国的流程化、可测量、自动化、职业化、工具化的制造理念,启示我们在商科教育中,也应注重“流程化”的培养体系、“可测量”的成长评估、“自动化”的思维训练、“职业化”的技能培养、“工具化”的实践方法。

更重要的是,德国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紧密相连的。在“商科+完满教育”的框架下,我们应引导学生理解商业与社会的互动,培养其全球视野与本土情怀。

七、结语:行走的课堂,成长的足迹

当暮色为行程盖上温柔的邮戳,32道身影被夕阳拓印在归途——那是跨越疆域与认知的成长勋章。从埃森的工业遗产,到波恩的现代建筑;从FOM大学的课堂研讨,到弗柯望博物馆的艺术熏陶;从Stauder啤酒厂的工艺传承,到杜伊斯堡港口的绿色发展,每一处都成为了学生的“行走课堂”。

德国之行,不仅是一次游学,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让年轻的眼睛看见更多可能,让成长的脚步踏遍世界的角落。在“商科+完满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行走中成长,在思考中超越。

正如FOM大学校长所说:“世界属于好奇者。”而我们,正是要培养这样一群好奇者——他们不仅好奇世界,更好奇自己;不仅好奇当下,更好奇未来。在德国的15天,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知识的容器”,而是培养“思考的主体”。

在归程的飞机上,我望着窗外的云海,心中默念: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但每一步,都值得。因为,我们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塑造灵魂。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撰稿:刘一弘

摄影:刘一弘

责任编辑:尚美丽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学院路8号  邮编:030800

电话:0354-5507813/0354-5503993  邮箱:gjjlyhzc@jzci.edu.cn

晋ICP备10201225  晋公网安备 140726020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