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年暑期德国游学:一场关于成长、融合与觉醒的旅程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次数:    来源:

95288

1

83日傍晚,暮色正悄悄漫进机场国际出发大厅,行李箱滚轮划过地面的轻响里,我和信院游学团第三组成员汇合了。不一会儿,背着大小不一的双肩包、拉着各色行李箱的其他组员陆续出现作为团里年龄最长的一员,我原本还悄悄顾虑着代沟当看到大家没多久就自然凑成小圈——有人相互帮忙看管行李,有人凑在一起讨论安检流程、值机注意事项原本陌生的距离,就在这些细碎又热闹的闲聊里悄悄融化身体里沉睡的青春能量瞬间被激活大家举着手机互相记录出发瞬间,笑容里满是对这次游学的憧憬。


4FBAF

2

凌晨困顿之时,我们如期搭乘卡塔尔Q893次航班。可刚平稳飞行不久,我就遭遇了第一场“文化冲击”——空乘人员用裹着浓重异域口音、语速快得像连珠炮的英语介绍餐食时,我愣是半天没反应过来对应的食材。想要多说些什么,又生怕自己的发音不能被听懂,于是话到嘴边只吐出了“The First One”几个词,对于其他选项,我只能尴尬地摇了摇头。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语言壁垒”带来的不适应,也暗下决心要在这次游学中多听多练,跟上大家的节奏。在多哈转机落地杜赛尔多夫机场后,这种窘迫感很快被温暖消解。FOM大学的老师们早已等候在出口,其中张子凡老师一口亲切的普通话就像定心丸:“一路辛苦了,大巴车已经在外面等着大家,到了埃森先去酒店休息一下!”其他四位德国老师则在B&B HOTEL大厅做了自我介绍,随后在发放交通卡时,与游学团成员有了初步交流。他们不仅会德语和英语,还擅长中文!看着老师们亲和的样子,我悬着的心彻底放下——这趟游学,注定会充满惊喜。


43B4F

3


3710A

4

课堂学习的时光记忆犹新。在德国语言与文化研讨会上,我们在简单的德语学习中,得以了解德国的节日习俗、日常礼仪及经济背后的文化逻辑,触摸其文化底蕴;自我组织与时间管理”“演讲技巧・理论等研讨会,均以互动讨论为核心。这些课堂体验,让我对德国教育模式有了鲜活且深刻的直观感受——这里没有纯粹的Lecture讲授,取而代之的是更重互动与思考的Seminar形式,连每堂课的导入环节都总能戳中兴趣点,让人眼前一亮。Leo老师把拼图游戏搬进了课堂:每组拿到的都是不完整的拼图,只有成员们主动沟通分工、互相传递碎片,才能合力拼出完整图案。大家在弯腰递碎片、凑头讨论的过程里,自然而然就懂了团队里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协作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彼此配合的道理。Fabian老师则精心设计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图作为教具,让我们通过直观的图片捕捉文化差异的细节,也为后续Presentation做了拓展性准备。


2BA84

5


41DE6

6


640F9

7


4A068

8

395E0

9

城市文化感知环节,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德国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他们不是简单地把旧厂房改成博物馆,而是让工业记忆融入文旅。在埃森的煤炭工业联盟遗址,巨大的钢铁厂房保留着原始的齿轮和传送带,阳光透过高窗洒在锈迹斑斑的设备上,仿佛在诉说曾经的工业辉煌。讲解员是一位70岁的老人,他拿着老照片说:我父亲就是这里的矿工,以前每天早上5点就要下井,现在这些设备不再生产煤炭,却成了工业文化的课堂,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祖辈是如何奋斗的’。”他的讲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情感,让我们仿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在奥博豪森的煤气罐海洋馆,更让我惊叹于“创意的力量”——曾经储存煤气的巨型铁罐,海洋主题的展览让他有了新的热度,在这里不仅有专业的讲解员,还有应用新媒体技术塑造的巨型模拟“海底隧道”的透明走廊Stauder啤酒工厂,啤酒制作工艺师退休返聘的解说员讲解麦芽与啤酒的故事最后还邀请我们品尝刚酿好的啤酒,清爽的口感里满是“德国风味”。

91C05

10

旅途中的那些微小瞬间,愈发让我真切触摸到文化融合的暖意。街头巷尾,常有小朋友瞥见我们的队伍,挥手清脆地喊出你好;走进超市,货架上中国制造的印记随处可见——从色彩鲜亮的玩具到锃亮的家电,我们还尝到了包装上印着腾飞中国龙的面条;在埃森Folkwang美术馆,讲解员会用中文问候拉近距离,指尖划过展柜里的中国珍品时,讲解也格外细致。这些瞬间,让地球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人与人的联结。当然,文化差异也催生出不少有趣的小插曲。德国单时制的严谨,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商店上午10点准时开门,即便提前1分钟抵达,店员也会笑着示意请稍等,到营业时间我们会开门有一次我们预约了下午2点的参观,早到20分钟也只能在门口静静等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那么准时的火车——或许是因无需检票的原因,火车晚点反倒成了常态;更让人好奇的是,有时一趟本该准点出发的列车会莫名消失,连广播提示都没有。这种严谨与随性的奇妙反差,让我读懂: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扎根的土壤,适应的过程,本就是一场深入的学习。而这次游学,更让这份学习有了具象的落点——我们终于走出图片与视频的局限,亲眼见到了科隆大教堂。正如小组成员郭彦泽感概道“亲眼看到的,和在视频、图片里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在这里,我们触摸到的不只是风景的壮阔,更在攀爬科隆大教堂塔楼时,与工艺铸造者的精思妙想撞个满怀既感慨他们如何将巧思融入每一处细节,也赞叹这座高耸宏伟的建筑,以其震撼的艺术张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34197

11

43991

12

在子凡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克虏伯家族的Villa Hügel庄园新古典主义的核心基调,及其科林斯柱式、莨苕叶装饰的极致应用,还有巴洛克风格的华丽。

周末的自由行程里,我们去往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走进大广场,沉浸式感受建筑中的色彩层次与浪漫基调;从标志性的撒尿小童,到庄严肃穆的皇宫,再到充满未来感的原子球塔(1958年世博会地标)——每一处都让我对欧洲不同国家的风貌多了几分具象认知。那些此前只在教材或图片里见过的建筑风格,此刻也有了鲜活的温度: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能被真切感知的设计巧思与时代印记。而尽管布鲁塞尔与德国埃森的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居民的外貌神态、官方语言以及风土人情,却已然有了明显不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4DDCE

13

如果说启程是“期待的序章”,那结营仪式便是“感动的高潮”。结营前一天,团长神秘地召集我们:“咱们给一路陪伴的徐老师、穆老师、子凡、Robin、Fabian、Leo、Sadig准备个惊喜吧——在团旗上写下祝福,明天结营时送给他们。”团旗在灯下铺开,每个人低头斟酌字句,感受着每位老师对这次夏令营的真挚付出,也记录着“感恩同行,见证每一份成长”的不舍之情。落笔时,才发现原来十几天的相处,早已让我们从“陌生的团队”变成了“温暖的家人”。


29D2C

14

结营当天,所有人都穿上了统一的团服,精神抖擞地走进FOM大学的会议室。一进门,我就被眼前的场景打动: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并排挂,FOM大学的老师正装出席,细节里满是尊重。结业仪式包含了校长和中德院长讲话、回忆满满的游学视频片段、证书颁发仪式和学生们的精彩表演以及游学团代表赠送礼物等环节。柳林院长幽默温柔的发言赞扬信息学院学子在德期间的优秀表现,并叮嘱大家在学习感受文化的同时要照顾好自己,她说:看到你们能快速适应这里的生活我为你们骄傲,这就是跨文化适应力最好的证明。


20941

15

轮到我上台领结业证书时,恰好是那位总带着温和笑意的Müller教授。我一直很喜欢他上课的样子——从容,既能把课堂内容安排得饱满又不杂乱,哪怕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也会找的例子、用直白的解释拆解开,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印象格外深。那一刻忽然特别感慨: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做学生的时光都格外无忧无虑,这种沉浸式跟着老师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不舍结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校长对双元制教育的介绍德国的双元制,就是让学生一半时间在课堂学理论,一半时间在企业练技能,就像你们这次游学,‘课堂学习’和‘城市感知’结合,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学生表演环节燃动全场——原创歌曲和活力舞蹈,旋律里裹着青春的赤诚与鲜,让我再一次看到了课堂之外学生的模样,浑身都透着舒展的自信,作为老师的我满心骄傲——而这,不正是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最动人的魅力吗?

十几天的游学转瞬即逝,返程时在大兴机场回望,熟悉的场景里多了许多 “回忆的碎片”——FOM大学会议室里大家洋溢着笑容的脸庞、煤炭工业遗址中斑驳的钢铁厂房、各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DM超市、70岁老者慈祥讲解的模样……作为一名老师,这次游学不仅让我亲身体验了异国的文化与教育风貌,更让我清晰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他们从最初的“语言不适应”,到后来主动开口交流,自信展现才华;从最初对跨文化的陌生无措,到后来能理解并尊重差异。这份“成长”,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珍贵。我会把这次游学的经历分享给其他学生:世界很大,有着太多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读懂‘多元’的深层意义;而教育的意义,正是培养大家‘带着尊重看世界’的能力。

这场游学于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撰稿:李小云

摄影:李小云

责任编辑:尚美丽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学院路8号  邮编:030800

电话:0354-5507813/0354-5503993  邮箱:gjjlyhzc@jzci.edu.cn

晋ICP备10201225  晋公网安备 140726020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