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我校特邀南非籍外教Nthabiseng老师与美籍外教Riley老师,分别以“服饰时尚”与“音乐表达”为主题走进我校名师课堂。充满异域风情与知识深度的讲座吸引了350余名学生参与,让大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受艺术与文化的碰撞魅力。

图一
Nthabiseng老师以“南非与中国:透过时尚探索文化认同”为核心,带学生走进服饰背后的文化世界。她指出,服饰绝非单纯的布料拼接,而是承载历史、身份与价值观的“活态史书”。课堂上,Nthabiseng老师详细介绍了南非祖鲁族的兽皮服饰、科萨族的珠饰纹样、索托族的仪式毛毯等传统服饰,解读其在年龄、婚姻、仪式等场景中的象征意义。

图二
通过趣味十足的色彩符号问答游戏,外籍教师与同学们一同轻松掌握了两国文化中色彩的深层寓意。在创意设计挑战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将中国传统纹样、色彩与南非珠饰、剪裁元素相融合,设计出兼具两国文化特色的服饰作品,并通过小组分享的形式,阐释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切实推动了跨文化创意实践。
随后,在动感的音乐中,Riley老师的课堂拉开帷幕。以“音乐、声音与自我表达——20 世纪美国音乐巡礼”为主题,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带学生领略音乐的魅力与社会价值。课堂伊始,Riley老师通过“音乐类型宾果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家在聆听电子、爵士、嘻哈、古典等不同曲风的过程中,完成趣味互动,快速熟悉各类音乐风格特质。

图三
随后,Riley老师梳理了20世纪美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从一战前后的歌剧、进行曲,到大萧条与二战时期的爵士乐,再到经济腾飞年代的摇滚乐、灵魂乐,以及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嘻哈、K-pop、拉丁流行乐等主流曲风。她强调,流行音乐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反映着社会的经济状况、技术进步、文化思潮与政治变迁,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彼此塑造。

图四
课堂中,Riley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自我的关联——不同曲风能传递舒缓、激昂、抒情等多样情绪,人们会根据学习、运动等不同场景选择音乐,而个人喜爱的音乐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性格特质。最后,Riley老师现场教学美国经典《Macarena》舞蹈,所有学生一起跟随着音乐舞动,整场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幕。

图五
从针线缝缀的文化符号,到旋律编织的时代印记,本次名师课堂以服饰与音乐为桥梁,为学生打开了观察世界文化的新窗口。学生们在互动体验中触摸不同文明的脉络,在对比思考中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更在创意实践中学会用包容的视角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未来,学校将持续深耕国际教育资源,推出更多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跨文化活动,助力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成长为懂欣赏、会表达、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让多元的国际文化在校园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撰稿:杨姗姗
摄影:名师课堂办公室
责任编辑:尚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