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下午2:30,我校国际化师资培训第二期在7号教学楼308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培训由我校美籍外教Saloam主讲,主题为“跨文化沟通”,吸引了来自各学院的教师四十余位积极参与。 培训围绕“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影响沟通”、“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交流”等核心问题展开。

图一
Saloam老师结合Schein的文化三层模型和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化差异的多个层面,包括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等。随后,Saloam老师拿出了从美国带来的几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小道具,邀请在场中国老师猜测其用途,现场气氛活跃,笑声不断。她还结合自己在中国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跨文化适应的有趣故事。从最初对电蚊香液的不会使用到后期的依赖,再到后来学会和邻居的叔叔阿姨一起包饺子,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让老师们对文化表层与核心的差异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图二
通过上述案例与活动,Saloam老师引导大家探讨了在跨文化教学与交流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分享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关键要素,如知识储备、自我认知、归因管理、容忍模糊、同理心与相互尊重。

图三
本次培训不仅增强了我校教师对跨文化沟通理论的理解,也通过真实的文化碰撞与生活分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参与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专业发展活动。
教师感悟:
此次跨文化沟通培训让我对教学与商业实践的结合有了新思考。Schein的文化三层次模型让我意识到,商业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的“产品/服务”,更要理解不同文化下合作方的价值观与潜在假设。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尤其实用,比如在分析跨国企业案例时,可结合“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维度,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后续教学中,我会加入更多文化维度分析实践,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为未来职场做好准备。
——淬炼·国际商学院 张杏利
跨文化沟通培训为艺术传媒教学打开了新视野。从文化三层次模型看,艺术作品既是“人工制品”,也承载着创作者的价值观与文化假设。霍夫斯泰德的“时间导向”维度,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艺术表达差异,比如短期导向文化更注重艺术的即时传播性,长期导向文化更追求作品的传承价值。后续在广告设计、影视创作等课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结合文化维度分析国际案例,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创意思维,让作品既能传递艺术价值,又能跨越文化边界实现有效传播。
——艺术传媒学院 杜航
作为商务英语教师,这次培训让我突破了“语言教学”的单一视角。以往教学多聚焦语言准确性,却忽略了文化对沟通的深层影响。比如“不确定性规避”维度,解释了为何部分文化背景的客户更依赖详细合同文本,这能指导学生优化商务邮件与谈判话术。“共情”“归因管理”等跨文化沟通策略,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方向——未来可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在模拟国际商务场景中,既练语言又练文化适应力,真正实现“语言+文化”的融合教学。
——商务英语学院 刘秀娟
撰稿:杨姗姗
摄影: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尚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