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启程:铁轨上的学术序曲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德国时间8月8日7:15,埃森的晨雾还未散尽,晋中信息学院32名师生已齐聚埃森中央火车站。一夜休整后,大家精神抖擞,在FOM大学教师团队引导下,搭乘德铁区域列车(RE)前往杜塞尔多夫。几十分钟的旅程,成了移动的课堂:窗外鲁尔区的红砖厂房与绿色公园交错而过,车厢内师生们翻阅资料,预热即将开始的欧盟主题学习。FOM教师张子凡介绍道:“鲁尔区曾是欧洲工业心脏,如今转型为文化走廊。这段铁路线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
上午课堂:德国与欧盟的根基探索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8:35,列车准时抵达杜塞尔多夫,师生们步行至FOM大学杜塞尔多夫校区。校区坐落于莱茵河畔,现代玻璃幕墙与历史建筑交融,呼应着当天的学习主题——“德国与欧盟:从历史到现实”。课程由FOM大学资深教师Leon主持,全程英语授课辅以中文翻译:
l Repetition of German Basics:Leon老师以趣味问答回顾德语基础(如问候语、饮食文化),学生通过小组游戏加深记忆。他强调:“德语是欧盟官方语言之一,理解语言才能理解文化。”
l A Short Story about Europe and EU:通过分组探索欧盟各国概况,Leon老师引导同学们剖析欧盟的经济整合与挑战。学生牛锴提问:“英国脱欧对欧盟凝聚力有何影响?”引发热烈讨论。
l Germany and das Ruhrgebiet:聚焦鲁尔区转型案例(从煤炭重镇到文化之都),播放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UNESCO遗产)视频片段。Leon老师指出:“鲁尔区的复兴是德国‘工业4.0’缩影,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课堂尾声,师生以“欧盟未来”为主题进行辩论,思维碰撞中,信院学生流利的英语表达赢得FOM教师赞赏。
午后漫步:莱茵河畔的文化邂逅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午后13:00,课程余温未散,师生们轻装出发,开启杜塞尔多夫城市漫步(City Walk)。在FOM大学教师张子凡、Leon、Fabian、Sadig导览下,从媒体港(MedienHafen)现代建筑群出发,穿越国王大道(Königsallee)奢华商圈,抵达莱茵河畔老城(Altstadt):
l 历史与时尚的交织:张子凡老师讲解杜塞尔多夫作为北威州首府的变迁——二战重建后成为艺术与金融中心。学生们在“世界上最长的酒吧街”老城小巷驻足,感受哥特式教堂与潮牌店的混搭美学。
l 莱茵河的诗意:河岸微风拂面,游学团凭栏远眺货轮穿梭。学生齐婉如感慨:“莱茵河不仅是运输动脉,更是欧盟统一的象征,连接十国经济。”
返程前,师生们在当地市集品尝“莱茵风味”猪肝酱面包,用德语与摊主道谢,将课堂知识化为实践。
傍晚,火车载着师生驶回埃森。车窗外的夕阳为鲁尔区镀上金边,一路欢声笑语,为第4天画上句点。
学生感悟
当杜塞尔多夫的钟楼影子拉长,才懂课堂与街巷原是一体两面。铁轨上的晨光里,欧盟地图不再冰冷,鲁尔区的红砖在讲师口中复活;午后老城石阶上,历史课本里的“莱茵浪漫”化作面包香与河风。这一天,知识从幻灯片跳进生活,让我相信:世界观的宽度,始于脚步与思考的同频。
——淬炼·国际商学院 上河书院 原垠垠
FOM课堂的欧盟简史,如拼图般补齐我对欧洲的认知。辩论时,德国同学的严谨让我反思;漫步莱茵河时,摊主的微笑又让我看到文化差异下的共通人性。归程大巴上,我翻开笔记,每一页都沾着杜塞尔多夫的阳光——游学最美的收获,是让理论在行走中生根。
——商务英语学院 青藤书院 康瑞